環(huán)球塑化網(wǎng) www.PVC123.com 訊:
在杭州長明寺巷社區(qū)的張歡苗家里,擺放著四五十盆造型獨特的盆景。78歲的張大伯,也成了鄰居們口耳相傳的藝術家。要知道,張大伯的盆景,可不只是簡單的植物、山石。它的成員有塑料瓶、石頭、牙簽、木棍等廢品,再加平日不起眼的綠植,經(jīng)張大伯的巧手,重新布局、雕刻、上色、造型后,成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。
78歲老伯巧手助塑料瓶變身藝術品
斷橋相會、八仙過海、十八相送、寶石山、飛來峰、六和塔、西溪濕地……就拿那個“保俶塔”來說,塔身由塑料瓶加有機玻璃拼貼而成,再用油畫顏料上色,旁邊再扦插了一小叢的迎春花,郁郁蔥蔥。
“古西湖”中,則用巖石、木頭、多肉植物和綠草造型。
“斷橋相會”是將樹根進行雕刻、上色等藝術處理,許仙和白娘子在斷橋上互相依偎的樣子很是動人。
張大伯的每個盆景都由“動”、“靜”兩部分組成。
“靜”用的是各種“廢品”材料,比如塑料瓶子、盒子、別人準備扔掉當柴火的舊木頭、枯萎的樹根等等,變“廢”為“寶”。
“動”則是指每個盆景的樹根雕刻都是“活”的。張大伯說,他會選用迎春花、杉樹、榕樹、何首烏等生命力旺盛的植物,一個盆景有時候要花上幾年時間才能完成,先看看植物的根莖長得像什么,在原來形狀的基礎上做些雕刻、修飾,待它生長后再進行第二次、第三次的加工,最終上色。成品盆景里的植物,過了多年依然長勢很好。
盆景是張大伯退休后發(fā)展起來的愛好。張大伯原來是鐵路工人,是修電器設備的一把好手。“火車上的電工,電風扇、電冰箱,都修。”
張大伯說,自己雖然學歷不高,只讀了3年書,但是從小喜歡畫畫,很有藝術細胞,想象力很豐富,自己也是兒子的繪畫啟蒙老師,現(xiàn)在兒子已經(jīng)是美院國畫系的老師了。
退休后,張大伯和幾個朋友上山挖草藥,看到各種形狀的何首烏,有了靈感:“各種形狀都有,有像貓的、像鳥的、像人的。”挖回來幾個何首烏,張大伯開始搗鼓起了雕塑,在陽臺上搭了個小小工作臺,鑿子、刻刀、油漆、顏料“進駐”。在精雕細刻的藝術創(chuàng)作中,張大伯越做越有味道:“越做越漂亮,做好了別人看著喜歡,我也很高興。”
從1998年開始,18年中,張大伯做了上百件盆景。有動物類的——比如孔雀、十二生肖;有人物類的——比如四大古典美女、八仙過海;更多的是和杭城有關的風景——西溪濕地、西湖十景等等。
“今年我們杭州要辦G20,我作為一個老年人,想用自己的盆景,為傳播杭州的美出一份力!”張大伯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社區(qū)的支持。長明寺巷社區(qū)工作人員告訴,社區(qū)準備下階段在附近的龔自珍紀念館給張大伯辦個展覽,到時候,大家都可以來看看。